日前,在合肥东出发场, HXD1C1927“八一号”机车牵引着54辆中欧班列物资,鸣笛起航,肩负起一带一路货物运输的重任。虽然这台机车不满周岁,但车头前“八一号”这个的响亮称号,却是一段长达72年的光荣历史。
1952年8月1日,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解放型蒸汽机车“八一”号机车横空出世,拉开了中国自主制造机车的序幕。从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,经历了诞生、服役、退役、再寻、重塑等曲折历程,它就像一座流动的“红色堡垒”不知疲倦地担负起各阶段历史赋予它的光荣使命。
时间回溯至1952年,中国从没有过自己的机车,工人们只可以使用外国的旧零件对机车进行组装和修理。中国使用的机车均是国外产的旧型蒸汽机车,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,型号多达198种,当时的中国被称为“万国机车博物馆”。
1952年4月,朱德总司令在视察四方机厂时,提出“四方机厂工人要为中国人争气,造出自己的国产机车”,我国自主制造蒸汽机车的征程由此开启。
制造一全属于自身个人的机车,其困难程度犹如重走万里长征。在抢修和改造“中苏友好号”和“国庆号”两次成功的基础上,四方机车厂积累了有关技术数据和丰富的研制经验。新老设计技术人员30余人经过反复研究琢磨,严密论证,终于将制造中国机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。
为迎接“八一”建军节,新造机车经请示,命名为“八一号”。“八一号”2102蒸汽机车的诞生,掀开了中国铁路工业崭新一页,结束了中国人不能自行制造机车的历史,成为新中国机车工业变修为造的重大转折。
“八一号”机车诞生之日,恰逢抗美援朝战争关键之时,满载鲜花和掌声的“八一号”机车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这份欣喜和荣耀,就匆匆奔赴抗美援朝战场。
志愿军作战部队大量的武器装备、弹药物资、军需供应等大部分要靠铁路交通运送。“八一号”机车像一名坚决执行命令的战士,冒着随时被空袭的危险,义无反顾奔向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,持续不断地给前方补给能量,为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“不管飞机轰炸到什么程度,只要车在,人必须在。”合肥机务段原九龙岗机务折返段职工冯兆祥今年已经94岁了,是入朝参战24台机车组中唯一健在的人员。“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,什么都没有,绝大多数都是晚上出动,白天休息。”冯兆祥和记者说,奔赴朝鲜战场一开始说不怕是假的,一听到枪声就知道飞机可能要来轰炸了,也遇到过火车被损毁、被燃烧弹燃烧等情况。据他回忆,在朝鲜战场上,曾与同事赵希泉、李雪平、周光国、吴林等人先后驾驶过“八一号”机车,有3位老前辈都永远留在了朝鲜战场,“八一号”机车组也被命名为“英雄机车组”。
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“八一号”机车又投身祖国建设,汽笛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响彻了近半个世纪,它的红色大动轮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,见证了新中国的日新月异和欣欣向荣。
1960年10月,“八一号”机车配属到原合肥机务段九龙岗折返段。先后在淮南线、水蚌线、大八(大通至八公山)支线担当货运交路、小运转、调车作业任务。机车总走行公里约400万公里,40年的服役生涯中,有32年是在合肥机务段度过的。
1938年出生的承德凤,初中毕业后进入铁路学校学习火车驾驶技术,毕业后有幸成为“八一号”机车司机长。据介绍,当时的“八一号”一台车配备9名工作人员,有司机、副司机和司炉等,蒸汽机车是需要烧煤的,司炉就负责烧煤,出发之前要“预热”,提前两小时准备,100多公里的路程要“吃掉”六七吨煤,全靠大伙一锹一锹将煤送进炉膛,大家常年都和烟熏火燎做伴,值乘一趟下来全身都是黑的。
随着技术进步,蒸汽机车退出了生产一线日,解放型“八一号”机车在原淮南机务段光荣“退役”。
2023年9月,经批准,合肥机务段将“八一号”铭牌悬挂在了和谐型HXD1C1927电力机车上——“八一号”机车重新上线运行。千里的钢铁大动脉绵延起伏,一路穿越平原、丘陵、山地。当先锋、打头阵,悬挂金光闪闪“八一号”电力机车,像一座移动的“红色堡垒”,一路披荆斩棘,一路勇往直前。
“新型八一号机车目前已安全走行突破17万公里。”据合肥机务段合肥东运用车间主任孟现亮介绍,合肥机务段XD1HC1927“八一号”机车,是原解放型“八一号”2102机车的重生,是一个具有红色基因、光荣传统的“英雄机车组”,现有成员21人,其中员14人、11人,平均岁数30.3岁,其中青年职工18人,占比85.7%。
郭家林是合肥东运用车间新型“八一号”机车组指导司机,2007年,他由一名转变为火车司机。为达到“八一号”司机乘务操纵要求,他在司机室的玻璃上贴上标记,按标记一遍一遍地试,一闸一闸地练。去年11月22日,“八一号”机组接到淮河特大桥首次全面“体检”重载实验任务,机车组2名青年职工连续7天吃住在机车里,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,衣背结出一层层白色的汗碱。
“作为新一代‘八一号’机车组成员,我们将牢记‘八一号’精神,保障每趟列车安全正点的到达。”郭家林和记者说,每次开行“八一号”机车他都有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,“八一号”机车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在努力让“八一号”精神在千里铁道上熠熠生辉。
(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/文 杨雪娇/摄 通讯员 于之生 王道强 杨正芒)
日前,在合肥东出发场, HXD1C1927“八一号”机车牵引着54辆中欧班列物资,鸣笛起航,肩负起一带一路货物运输的重任。虽然这台机车不满周岁,但车头前“八一号”这个的响亮称号,却是一段长达72年的光荣历史。
1952年8月1日,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解放型蒸汽机车“八一”号机车横空出世,拉开了中国自主制造机车的序幕。从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,经历了诞生、服役、退役、再寻、重塑等曲折历程,它就像一座流动的“红色堡垒”不知疲倦地担负起各阶段历史赋予它的光荣使命。
时间回溯至1952年,中国从没有过自己的机车,工人们只可以使用外国的旧零件对机车进行组装和修理。中国使用的机车均是国外产的旧型蒸汽机车,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,型号多达198种,当时的中国被称为“万国机车博物馆”。
1952年4月,朱德总司令在视察四方机厂时,提出“四方机厂工人要为中国人争气,造出自己的国产机车”,我国自主制造蒸汽机车的征程由此开启。
制造一全属于自身个人的机车,其困难程度犹如重走万里长征。在抢修和改造“中苏友好号”和“国庆号”两次成功的基础上,四方机车厂积累了有关技术数据和丰富的研制经验。新老设计技术人员30余人经过反复研究琢磨,严密论证,终于将制造中国机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。
为迎接“八一”建军节,新造机车经请示,命名为“八一号”。“八一号”2102蒸汽机车的诞生,掀开了中国铁路工业崭新一页,结束了中国人不能自行制造机车的历史,成为新中国机车工业变修为造的重大转折。
“八一号”机车诞生之日,恰逢抗美援朝战争关键之时,满载鲜花和掌声的“八一号”机车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这份欣喜和荣耀,就匆匆奔赴抗美援朝战场。
志愿军作战部队大量的武器装备、弹药物资、军需供应等大部分要靠铁路交通运送。“八一号”机车像一名坚决执行命令的战士,冒着随时被空袭的危险,义无反顾奔向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,持续不断地给前方补给能量,为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“不管飞机轰炸到什么程度,只要车在,人必须在。”合肥机务段原九龙岗机务折返段职工冯兆祥今年已经94岁了,是入朝参战24台机车组中唯一健在的人员。“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,什么都没有,绝大多数都是晚上出动,白天休息。”冯兆祥和记者说,奔赴朝鲜战场一开始说不怕是假的,一听到枪声就知道飞机可能要来轰炸了,也遇到过火车被损毁、被燃烧弹燃烧等情况。据他回忆,在朝鲜战场上,曾与同事赵希泉、李雪平、周光国、吴林等人先后驾驶过“八一号”机车,有3位老前辈都永远留在了朝鲜战场,“八一号”机车组也被命名为“英雄机车组”。
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“八一号”机车又投身祖国建设,汽笛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响彻了近半个世纪,它的红色大动轮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,见证了新中国的日新月异和欣欣向荣。
1960年10月,“八一号”机车配属到原合肥机务段九龙岗折返段。先后在淮南线、水蚌线、大八(大通至八公山)支线担当货运交路、小运转、调车作业任务。机车总走行公里约400万公里,40年的服役生涯中,有32年是在合肥机务段度过的。
1938年出生的承德凤,初中毕业后进入铁路学校学习火车驾驶技术,毕业后有幸成为“八一号”机车司机长。据介绍,当时的“八一号”一台车配备9名工作人员,有司机、副司机和司炉等,蒸汽机车是需要烧煤的,司炉就负责烧煤,出发之前要“预热”,提前两小时准备,100多公里的路程要“吃掉”六七吨煤,全靠大伙一锹一锹将煤送进炉膛,大家常年都和烟熏火燎做伴,值乘一趟下来全身都是黑的。
随着技术进步,蒸汽机车退出了生产一线日,解放型“八一号”机车在原淮南机务段光荣“退役”。
2023年9月,经批准,合肥机务段将“八一号”铭牌悬挂在了和谐型HXD1C1927电力机车上——“八一号”机车重新上线运行。千里的钢铁大动脉绵延起伏,一路穿越平原、丘陵、山地。当先锋、打头阵,悬挂金光闪闪“八一号”电力机车,像一座移动的“红色堡垒”,一路披荆斩棘,一路勇往直前。
“新型八一号机车目前已安全走行突破17万公里。”据合肥机务段合肥东运用车间主任孟现亮介绍,合肥机务段XD1HC1927“八一号”机车,是原解放型“八一号”2102机车的重生,是一个具有红色基因、光荣传统的“英雄机车组”,现有成员21人,其中员14人、11人,平均岁数30.3岁,其中青年职工18人,占比85.7%。
郭家林是合肥东运用车间新型“八一号”机车组指导司机,2007年,他由一名转变为火车司机。为达到“八一号”司机乘务操纵要求,他在司机室的玻璃上贴上标记,按标记一遍一遍地试,一闸一闸地练。去年11月22日,“八一号”机组接到淮河特大桥首次全面“体检”重载实验任务,机车组2名青年职工连续7天吃住在机车里,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,衣背结出一层层白色的汗碱。
“作为新一代‘八一号’机车组成员,我们将牢记‘八一号’精神,保障每趟列车安全正点的到达。”郭家林和记者说,每次开行“八一号”机车他都有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,“八一号”机车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在努力让“八一号”精神在千里铁道上熠熠生辉。
(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/文 杨雪娇/摄 通讯员 于之生 王道强 杨正芒)